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战国 楚 交通凭证 传安徽省寿县出土 长12.4厘米、高7厘米、厚0.5厘米 节是调动军队、出入关驿及征收赋税的凭证,用时双方各持一节,合符验证无误才能生效。此节整体成虎形,正面背上刻"王命=传赁"5个字。大意是:王命令各驿站,凡有人持此节过站,可借与车马及饮食。寿县曾是楚国的首都,因此在这里出土楚王亲自发布的符节是不奇怪的。
战国 楚 镇席之器 1956年安徽省寿县出土 长10厘米、高5厘米 青铜卧牛作蟠伏顾首状,形态逼真,栩栩如生。牛身有错银云纹,不仅动感十足,而且充满神秘气氛。腹下刻有“大府之器”铭文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府》职云:“大府掌九贡、九赋、九功之贰,以受其货贿之入,颁其货于受藏之府。”“大府”是王室掌管财币货藏的机构,是王室府库的官长,掌管四方向王室进贡的“货贿”,同时在王进行赏赐时...
元 公元1206年-1368年 高4.3厘米、口径13.3厘米、足径4.5厘米 此盘胎体厚重,胎质坚硬,胎色洁白,釉色白中泛青,盘内有印花装饰及“枢”、“府”字样。 元代后期,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出现了新品种,其特征是胎体较为厚重,使用模压印花图案进行装饰,釉色如同鹅卵发白且略带青色,较考究的成品往往带有相对的“枢”、“府”二字,因此这种瓷器通常被称作枢府瓷,或者卵白釉瓷。 枢...
元 公元1206年-1368年 纵143.6厘米、横105厘米,绢本,设色 作者: 佚名绘 此图中心是一座11孔桥,桥栏板望柱顶端均雕幼狮。除桥身上拱外,其他特征都与北京现存的卢沟桥相吻合,桥下河流就是现在的永定河,当时名为卢沟。水中木筏顺流而下,岸边还有许多木材正待捆扎成筏。两岸店铺林立,桥上、路上行人、车马往来不绝。 卢沟桥是华北地区最长的古代石桥,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...
元 直径2.1厘米、3.4厘米 元代的币制以纸币为主,称为交钞或宝钞。纸币的面值较大,不便零散使用,所以有人建议铸造铜钱。元代铸造金属圆钱只有两次。一次在至大三年(公元1310年),铸“大元通宝”与“至大通宝”两种,一枚大元通宝相当于十枚至大通宝。另一次是在至正十年(公元1350年),铸“至正通宝”铜钱。元朝两次铸钱时间很短,铸钱不多,不足市场流通的需要,于是政府不得不规定“历代铜钱并...
元 1962年北京市桦皮厂西部明代城墙墙基出土 前部宽22厘米、后部宽20厘米 这种构件安装在屋顶下沿,舌状物尖端向下,便于流泄雨水,称为滴水。这件滴水面上模印浮雕式龙纹,挂黄釉,龙的四周则挂绿釉。除此件外,北京城内曾多处出土元代的琉璃建筑构件,说明当时琉璃品的生产已达到较高的水平。
元 忽必烈(公元1215——1294年),成吉思汗之孙,元朝第一位皇帝——元世祖。公元1251年,他被任命管理“漠南汉地”的军国大事。公元1253年,他率军攻灭大理。同年,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觐见忽必烈,表示臣服。公元1260年,忽必烈继承汗位。公元1271年,改国号为元。次年将都城迁至大都(今北京市)。公元1279年灭南宋,统一全国。忽必烈在位期间主张“遵用汉法”,以汉族传统法制治理国家,制...
明 纵58.3厘米,横40.8厘米,纸本,设色 作者: 佚名绘 成吉思汗(公元1162——1227)年,此画绘一头戴毡帽、身穿右衽长袍的老年男子半身像,右上方题“太祖皇帝即成吉思罕讳帖木真”。 成吉思汗是蒙古乞颜部贵族后人,名铁木真,属孛儿只斤氏,姓奇渥温,出生于公元1162年,少年家境突然败落,历尽磨难,但是他自强不息,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势力,并于公元1206年征服了蒙古高...
元 公元1254年-1322年 共四幅,每幅纵24厘米、横11.5厘米 作者: 赵孟頫 1981年贾敬颜先生捐 捐赠 此件文物为纸本,系将一封多页信函装裱成册页形式。这是赵孟頫给朋友的普通书信,但是从书法角度来看,法度谨严,用笔遒劲,体势朗逸,风格柔媚,有赵孟頫书法“匀净平顺”的典型特征。 赵孟頫(公元1254—1322年),字子昂,号松雪道人、水精宫道人,湖州(今浙...
元 公元1206年-1368年 1993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 高30厘米、口径18.5厘米、腹径31厘米、足径12厘米 此罐造型浑厚,罐体在白地上用黑色画出婴戏、花卉等图案,绘画手法简练粗犷,极富民间色彩,具有磁州窑产品的典型风格。 元代的磁州窑系是当时北方最重要的瓷器生产者,尤其是白地黑花产品数量惊人。在元大都出土的瓷器中,磁州窑系产品占了将近一半,白地黑花瓷器又...
元 1956年山东省济南市出土 高29厘米、足径9.4厘米 在这件瓷瓶所施釉料中含有微量的氧化亚铁(FeO),因此烧成后,它的釉色白中泛出青绿色。这种釉色非青非白、似青似白,被称之为“青白釉”或“影青”。这种瓷器以江西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佳。
元 1965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村元墓出土 分别高38.5厘米、36.5厘米 辽、宋、金三朝都有杂剧,但表演方式不尽相同。元杂剧又称元曲,是一种新的歌剧形式。一般每一出戏分为四折(相当于四幕),需要时加一“楔子”(正戏开始前的序幕)。剧中角色分为正末、正旦、净、副净等行当。通常一出戏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主唱,其他都是配角。演唱的曲调,在每一折中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。元代有...
元 作者: 周达观 周达观,温州路永嘉县(今浙江省温州市)人。元贞元年(公元1295年),他曾作为元朝使臣的随员,乘海船自温州港出发,前往真腊国(今柬埔寨)出访,于大德元年(公元1297年)返回,以所见所闻撰成此书。全书一卷,首为总叙,以下用40个专条记叙真腊国的城郭、宫室、国王出行、军队、官属、语言文字、服饰、物产、山川、动植物、交通工具、贸易、风土人情等内容。其中一条“欲得唐货”,...
元 作者: 汪大渊 汪大渊,南昌府(今江西省南昌市)人。元末(约公元1330——1339年)曾两次乘外贸海船航行、游历了许多地方。所经之处,皆记其形胜、物产及风土人情。汪大渊归来后,将所见所闻整理成《岛夷志略》一卷,分为一百条。其中第一、第二条“澎湖”、“流求”,是介绍中国澎湖及台湾的情况,第一百条“异闻类聚”是节录前人著作的内容。其他97条则是记叙海外诸国及地区的习俗、信仰、物产与可...
隋 明器 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出土 高63.3厘米、59厘米 武士俑挺胸直立,双手抚盾。怒目隆鼻,头戴缀有鳞形甲片的铁兜鍪,两侧有护耳,身着有领扣、肩部用皮襻联缀鳞形甲片的裲裆铁甲,有金属打制的圆形护胸。肩臂有筒袖。腰束皮带,甲长过膝,露出袍裾和靴。俑腹下部靠立一面木牌,包以皮革后用金属铆钉固定,再施彩绘及镶金银饰件。 魏晋南北朝时期,主要流行筒袖铠、裲裆铠、明光铠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